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理解记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两大类。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三、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记忆](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用心爱心专心(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P96图)(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必然性:1.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二.纲领:[记忆]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三.途径[记忆]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