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乳源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幸福乳源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指导意见》的重要时期。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1(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复杂、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少数民族自治县为奋斗目标,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特大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按照“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工作部署,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牢牢把握扩大内需带来的重大机遇,迎来了全县经济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效益提高和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8.7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超“十五”6.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898元,年均增长1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9亿元,年均增长21.9%,超“十五”6.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2入达12117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35元,年均增长11.9%,超“十五”6.6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提升最快的十强县之一,挺进全省山区五市十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加快,旅游突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2:54.6:31.2到2010年调整为11.8:51.4:36.8,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5.6个百分点。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8亿元、19.9亿元、14.22亿元,年均增长6.1%、17.6%、15.8%;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年均增长18.7%;全县接待游客186万人次,旅游收入11.6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5%、5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9亿元,年均增长27.2%,比“十五”期间增长8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全县修筑三面光水圳78千米、改造陂头56座、架设便桥(涵洞)82个、维修机耕路32.9千米,整治改造农田4.4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00多亩。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展开,改建公路193.2公里,总投资2.42亿元,全县拥有公路197条,通车总里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9.6公里。电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兴建主网110kV茶园变电站并进行扩容,增加110kV变电站3座,3扩建220kV主变1台、110kV主变1台、35kV主变1台,增加供电变压器容量372.5MVA。电子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户,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50.3部,传输技术实现了光缆化、数字化。——环境保护成效突出,生态建设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旅游强县”荣誉称号,被省政府定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发展试点县,完成各类造林面积3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森林覆盖率达到65.1%,林木绿化率达到69.4%。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959吨以内,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070吨以内,南水水库水体质量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县城无公害生活垃圾填埋场动工兴建将投入使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12117元,年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