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读着读着,我的目光停留在《建构新型课堂》这篇文章上,因为其中所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学。郑金洲教授在书中谈到在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弊端,迫切地需要我们的中小学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在他提出的中小学课堂应有所改变之一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郑金洲教授指出“学生独有的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在课堂上应当给学生独有的文化展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经由学生与教师的文化、学生与学生的文化双向互动,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我觉得,郑金洲教授对教育的探讨与我们东校的主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是不谋而合的。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我为了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这一新理念,也自然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进行着积极地探索。由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较少,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不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教学重形式,忽视实效;教学重合作,忽视自主;合作重参与,忽视均衡,实际上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的问题。面对问题,这是我想到了《课堂计划改进手册》,我应当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改进目标与措施“对症下药”。于是,我将改进目标与措施的第二条作了修改——改进目标:二、课堂上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进措施:二、课堂上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第1页共7页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中,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应重点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注重全体学生相互间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中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做到组内成员之间同组异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人人做活动的主体。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我认为对照课堂改进计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乐教乐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第二篇:《教育碎思》读后感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第2页共7页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