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下图为“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下题。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答案B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从土地资源构成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土地绝大部分为宜林、宜牧土地,宜农土地所占比重较小,结合“我国江南某地”可以知道,该地地形比较崎岖,平原面积较小;从土地资源构成图与土地利用构成图对比可知,该地林地和草地所占比重远小于宜林和宜牧土地,而耕地所点比重远大于宜农土地,故可分析出该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垦的现象。典例2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大气中的CO2增多的原因是矿物燃料燃烧释放了大量的CO2,而森林减少,导致对CO2吸收减少;大气中的CO2增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升高等诸多不良后果。典例3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下题。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①疏通河道②退耕还牧③城市化④林地转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C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将1875~1975和1975~2005两个时间段洪水频率曲线图进行比较可知,该河流出现洪水的灾害水位的周期变短了,由题干知“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则原因最可能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破坏,使其涵养水源、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时间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洪患的频率增大。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典例4下图为“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答案B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其他可再生能源对应曲线5。典例5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冰期①B.冰期②C.冰期③D.冰期④(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答案(1)D(2)D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地质史上,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时气候变冷,冰川向低纬和低海拔延伸,且温度越低,冰川的分布纬度和高度就越低,海平面越低。典例6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回答(1)~(2)题。(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活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A.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C.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部受灾体少D.东南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气候答案(1)D(2)C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在解答本题组时,要用到我国位置、气候、地质、地貌等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发生频率的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除了与灾害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防抗灾能力强弱及受灾体有关。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典例7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