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1设计思路本节教学设计内容是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是必修本有关知识的加深和扩展,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探索新知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理念,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抽象、难于理解、瞬时发生的微观变化形象化、动态化,进行模拟展示。教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材料(如多媒体课件、问题的设置),通过不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并归纳总结,从而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强化学生的求知意识。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学生运用高一已学过的光合作用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如何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2.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示意图,学会利用图文资料进一步理解和获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2)借助对示意图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提高科学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观察力。(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在叶绿体中转换的3个步骤示意图的叙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在学习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后,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示意图的观察、分析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认真探索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情。3重点、难点分析3.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几乎一切生物的存在、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弄清其机理,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阐明能量的变化是如何由光能转换成电能,再由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3.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快速的过程,并蕴含着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和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把这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以帮助学生理解。4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其中每组有一个学生来记载本组所得星星的颗数。5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交流讨论——得出结论。6教学手段(1)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时,参照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教师讲解,可用板书的形式总结能量的转化方向。(3)播放多媒体课件: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7课时安排1课时。8教学过程8.1导入新课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05年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要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人类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等五大问题,其中粮食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影响。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它不仅是整个生物界生存、延续和繁荣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解决好粮食危机,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即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8.2复习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必修教材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边展示边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何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变化是什么?第四个问题同学们回答时会将能量转换的3个阶段说出来,然后教师紧接着问是不是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发生着这3种能量转换呢?(设疑,给出实验阅读材料。)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转换步骤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把这一抽象微观的变化转变成直观的现象,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进一步深入探索。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份资料。一篇获得中学生物百项论文一等奖中的生物小实验论文,具体内容是:利用一台正负电荷检验器,贴近在室内生长的花卉以及在室外生长的植物的茎、叶后,检验结果发现有些植物带有负电荷,还有的植物未有此现象;经进一步检测在早、中、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