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识探讨古代文明衰落的生态原因在距今大约6000~7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机会来阻止环境的退化。由于技术不足以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样没有摆脱这种命运。当文明在东端新月形区域湮灭时,地中海盆地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乔木由松树、橡树以及其他叶厚而抗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生态学家称之为硬叶林,水分条件也较好。据记载,当第一批定居者到达科西嘉时,那儿的海岸还是树木参天,船只的桅杆甚至被伸向海中的巨大树干击坏。在地中海森林荫护下,这一地区土壤肥沃,后来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古希腊人首次改变了这一景观。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多森林被砍伐以满足对木材、薪木及木炭(用于制陶等生产过程)的需求。森林的更新又为土壤侵蚀和山羊所阻碍。山羊被称为“有角的蝗虫”,它们能够适应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啃食一切可吃的东西。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周围地区:“现在剩下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相比,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所有土地上的脂肪和肉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是赤裸的土地骨架。”罗马人对地球则持有一种占有观。他们认为地球是智人的财产,可以按人们所希望的任何方式来开发利用。在罗马帝国时期,受罗马农业生产系统的推动,森林砍伐从东部土耳其的加利利山地和陶鲁斯山脉,一直蔓延到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在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斗兽游戏中,成千上万的动物死去,一些大型动物如狮子在希腊和埃及绝迹。在罗马人的思想中,美和功利紧紧维系在一起,罗马的社会伦理中丝毫没有“保护”二字,他们以通过努力创造的“第二自然”为骄傲。老普林尼(Pliny,23~79)曾写道,人类有时滥用他们的母亲——地球。但他和大多数罗马人一样,仅仅将这种滥用看作是使用智慧的一个失误。这样,罗马帝国赖以维持的生命支持系统逐渐被破坏。讨论:1.美索不达米亚人是怎样导致苏美尔文明衰落的?2.柏拉图为什么说雅典周围地区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3.罗马人对地球持有的占有观带来了什么后果?4.这段材料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决策探讨生态和植被逐渐恢复野狼重现内蒙古大草原近日,内蒙古杭锦旗的牧民惊奇地发现,绝迹几十年的狼重新出现在草原上!19世纪50年代以前,狼曾频繁活动在杭锦草原上。几十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狼失去了生存环境,逐渐从杭锦草原上消失了,狼也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名词概念。近年来,随着生态和植被的恢复,特别像“全国十杰青年”乌日更达赖在库布其沙漠中种植的集中连片的几万亩生态林日益茂盛,各种野生动物相继迁徙而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区域的食物链。狼有了栖息地和觅食之源,也重返“家园”了。据知情的牧民反映,这只狼在袭击乌日更达赖的羊群之前,在这个旗的塔然高勒乡北部一带游窜,一个姓乔人家的羊被咬死4只、咬伤7只。陪同我们采访的杭锦旗宣传部副部长戏谑地称这只狼为“生态狼”。用心爱心专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例题解析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建立与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