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教学设计学生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再次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因此,本节教学的设计,要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前面已经具有了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上位概念,应当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本节教学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本节教学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逻辑顺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流程。【教学设计Ⅰ】提出问题:甲烷中的原子如何连接?→实践活动→预测性质→探究实验→取代反应→类推烷烃结构→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的成键特点。【教学设计Ⅱ】提出问题:除燃烧外,甲烷还有哪些性质?→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如何反应?→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制作模型、书写甲烷氯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心爱心专心1→实践活动(甲烷模型和烷烃中C原子的可能连接方式)→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成键特点。两种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还是从探究实验出发,归纳性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本质还是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的不同运用,即自然科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2.教学策略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具体教学组织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群,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1)课时划分: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2)问题创设:复习、“西气东输”资料、沼气应用、煤矿事故。(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5)评价反馈:保留5分钟反馈练习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一种或多种评价活动。如: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课堂同步检测卷、学生自我总结、绘制本节知识结构、列出未解决问题清单、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评价等。二、活动建议【实践活动】甲烷模型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可以给学生留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完成2~4个模型,上课时带来;如果学校有可以插拔的结构模型,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木棒等代用品制作简易模用心爱心专心2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空间模型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简单方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多种组织形式,以下给出一种模式,仅供参考。[问题]甲烷在常温下稳定,但当条件改变时,是否可以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实验]实验条件控制1: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gKMnO4和1mL盐酸,用黑纸包好。实验条件控制2: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gKMnO4和1mL盐酸。距离15cm用燃着的镁条(日光、高压汞灯等其他光源)照射。实验测试: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在瓶口检验实验要求: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把盐酸吸在滴管中,量不能大,操作快瓶塞不能盖得太紧。甲烷与氯气的比例在1∶4最好;室内光线下反应在15~20分钟完成;日光下发生爆炸;点燃镁条(距离在15cm左右),反应可在2~3分钟内完成。[实验事实及处理]反应条件反应物状态生成物状态反应中的现象试纸的变化实验1实验2[表征性抽象]用心爱心专心3(1)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2)黄绿色逐渐褪去,瓶壁出现油状液滴,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物质。(3)瓶口有白雾,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