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数罟(cùɡǔ)2.洿池(wū)3.庠序(xiánɡ)4.良人(jiàn)5.墦间(fán)6.施施(yí)7.攘邻人之鸡(rǎnɡ)8.苗槁(ɡǎo)9.浡然(bó)10.嗜好(shì)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3.蚤起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同猝,突然6.由水之就下通犹,好比,如同三、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2.所仰望而终身也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古义:用……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是非君子之道古义:这不是今义:对错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古义:伸长脖子今义:引导、带领四、一词多义1.兵2.发3.直4.数5.以6.其7.而8.施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2.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击鼓(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4)王无罪岁罪:归罪(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富贵:富有显贵之人2.形容词作动词(1)谨庠序之教谨:小心地办好(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轻:减轻(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骄:轻视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羞:感到羞耻(三)数词作动词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统一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示判断)3.是非君子之道(“非”表示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作状语,后置)3.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5.而相泣于中庭(“于中庭”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2)(3)(4)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评析]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成就王业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这句话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出了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即以民为本。一个国君或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使百姓生活殷实,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政治与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国家力量才会强大。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评析]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问题1]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明确]“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问题2]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责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众安居乐业。(2)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3)孟子在自己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