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1页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3.岭南特色方剂的继承发扬整理研究:如“岭南中医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历代岭南中医医案及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为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项目。本学科导师组成员有:李政木教授、何国樑教授、施旭光教授、全世建教授、何奇宽教授,高洁副教授、黎同明副教授。本学科曾于1973、1978年先后两次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即三版、四版,第三版后来改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之用),1975年主编全国海外函授教材《方剂第2页共31页第1页共3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1页学》。1979年又主编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方剂学》。2001年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方剂学》(本科),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教材21世纪、新世纪七年制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等等。同时该学科教师论著颇丰,1979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有《中医方药学》、《临床方剂学》、《中药方剂多选题集》、《中药毒性防治》、《临床方剂手册》、《临床疗效新方》、《汉英常用中医处方手册》、《中医内科处方手册》、《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疾病饮食疗法》、《方剂学应试指南》、《中西医汇通常用方剂》、《伤寒、金匮方歌诀新编》、《实用妇科方剂》等等,这些不但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而且对今后方剂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也反映了本学科的老师对方剂学专业有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宽广而独特的用方经验,并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其中《中医方药学》曾于1978年获卫生部科学大会二等奖。在学科建设上,本学科既制定了适合各专业、不同层次班种应用的教学大纲,也修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明确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学科也配备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方剂学药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