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与合作结合法。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大家应该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第1、2、3节。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第4、5、6、7、8节。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第9、10、11、12、13节。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自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行疏通。(1)重要实词: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其何伤于日月乎?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评价: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出类拔萃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倒装句式。(3)评价: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四、小结齐读1—3节五、作业1、熟读第1、2、3节2、预习4—13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回顾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导入新课子贡、颜渊如此维护自己的老师,源自于内心对孔子无比尊敬和崇拜,那么,他们的老师孔子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学生的呢?三、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1、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理解好以下字词:“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评价: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和执著,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表达了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孔子不偏爱贵族子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