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版必修2《春夜喜雨》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一)导入: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专心爱心用心1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明确:五言律诗。(二)走近杜甫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三)研读新课: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当dāng潜qin径jng重zhng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提问:因何而喜呢?因雨而喜。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专心爱心用心2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