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前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1、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2、学会与文本对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学习重点: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内涵。学习过程:具体环节:一、合作探究:1、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由《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思考,提出了什么话题?2、读2----4段,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2)、找出3、4段的中心句。(3)、思考并回答: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为什么离家呢?(4)、本文主要讲人类的离家行为,那么第三段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3、精读5-----7段,思考并回答:(1)、人类有家以后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中的“前方”还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专心爱心用心1(3)为了说明“前方”的不确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又如何写出了他的作用?有什么好处?(4)、为什么离家不用“离开”,而用“逃离”?4、第8段作者又从联想回到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5、“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家”和“路”吗?如果不是,哪又在讲什么呢?6、思考并回答: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7、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8、第11段提到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写出你的理解?专心爱心用心2二、能力提升1、赏析文中一些富含哲理的句子。(1)、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2)、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3)、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三、拓展练习流浪与回归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破口止匕。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①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②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一一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专心爱心用心3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③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那么,流派者的情形如何呢?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字,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④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一一“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