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巴尔扎克简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处在法国历史上一个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主要经历了拿破仑统治(1879~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以及席卷法国的1848年大革命。在这几十年中,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而工人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剧烈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对巴尔扎克的思想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1799年,巴尔扎克生于法国西部杜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被送入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旧式教育。1814年,随家迁居巴黎。1818~1819年,秉承父母意旨,进法科学校学习法律,并在律师事务所当文书。毕业后,拒绝父母要他当律师的要求,毅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曾一度经常,从事印刷业,甚至还准备去开采早就废弃的银矿,结果均告失败,以致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这些阅历,使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罪恶,有了更深的体验和认识,从而为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尔扎克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他以艰苦卓绝的劳动写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19世纪法国“包罗万象的社会史”。它通过两千多个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遭遇,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典型性格。这是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罪恶史,是封建社会的衰亡没落史,也是资产阶级的血腥发家史,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巨大成就,认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胜利之一”。1850年,巴尔扎克病逝于巴黎。二、课文析读1.简析欧也妮形象欧也妮是“一个被吝啬的父亲弄得连世界也不识何物的”富有继承人。生活在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中,她从来“不知道什么叫金钱”。要知道她自己就说:金钱对我“根本没有用处”。与其说她“纯洁”“天真”和“高雅”,不如说她被父亲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弄得傻里傻气。二十三岁的欧也妮,查理未来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对查理羡慕和同情,欧也妮开始觉醒和思索问题,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原来操纵在他(父亲)的手里”。欧也妮赠金也献上了一颗纯洁的心。她忍受着痛苦和父亲的苛待,一直等待查理回来,实际上是她一生“仅有的一次爱情”,也反映了其忠诚,父亲死后,“压迫本来已去,然而这个拥有一千七百万的老姑娘,”她只能靠爱情、靠宗教、靠对前途的信心而生活。传统的道德和金钱“锁缚”着她,家里的一切都像父亲在世时那样,如“那些庄稼人简直不觉得老主人已经去世”。她比父亲慷慨,成全了拿侬和高诺阿莱,办了一所养老院,几间教会学校,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出资修缮了几处教会,还定期资助一些教士。特别是查理背弃她后,她竟克制痛苦,拿巨款代他还债,更显得慷慨大方。欧也妮是被美化了的形象,拿葛朗台同她相比,更显得前者的贪婪吝啬和灵魂的肮脏。巴尔扎克就这样写道:“如今上帝把大堆的黄金丢给被黄金锁缚的女子,而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有想望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在暗中援助受难的人。”2.《守财奴》的艺术特色首先,葛朗台的形象刻画得成功。他的贪婪、凶狠、吝啬、狡猾的性格刻画得极其深刻而逼真。巴尔扎克描写人物个性特征时,用了概括说明与具体描绘相结合的方法。他先在故事的开始时对葛朗台的形象作了概括的说明:“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然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中心位置上,进行具体描绘,就是通过人物本身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通过对立人物欧也妮及其母亲的对照映衬,通过次要人物拿侬、克罗旭的侧面烘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多方面地刻画了葛朗台的性格特征,使葛朗台的形象显得十分生动逼真。葛朗台临死时那个抓十字架的动作,那个阴森可怖的遗嘱,都写得惊心动魄,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作品的语言形象鲜明。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本文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