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4.主要讲授第2、3则。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⑤“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⑥“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重点实词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委而去之委,丢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名作动,限制则与禽兽奚择哉?怎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诘责,计较爱人不亲,反其仁亲近,亲附礼人不答,反其敬回应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凭借其待我以横逆介,用以其存心也介,因为明以教我连,表修饰仰足以事父母连,表目的,可译“来”4、阅读与思考1)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2)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二、问题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