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2.去3.遗4.说5.于6.之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劳。而:表(2)(3)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评析]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评析]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评析]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问题1]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明确]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问题2]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明确]“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问题3]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明确]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为善”的主张。[问题4]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明确]孟子所谓的“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它注重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问题5]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明确]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