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节选)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2、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民主思想。学习过程一、导入回忆中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哪些名垂千古的有道明君和遗臭万年的残暴昏君,他们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启示?二、知人论世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它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21篇。该书尤其对明朝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高成就之一。三、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第1段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第2段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第3段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第4段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四、写作特色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五、拓展延伸回顾以前学过的《晋灵公不君》、《孟子》(两篇)、《谏太宗十思疏》、《求谏》等文总结的为君之道,假设你将来做了管理者,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受人爱戴的好领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