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有些同学,利用他人的缺陷给他人起外号,这种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A荣誉权B.名誉权C.姓名权D.生命健康权2.某学校一学生寝室丢失了物品,老师怀疑是本学校的学生所为,经过调查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在班级投票“选小偷”。这种做发()A.保护了同学的财产所有权B。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手段2006年5月30日,杨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充斥着侮辱、谩骂和恐吓,给杨某造成可极大的精神痛苦和刺激。通过调查发现短信发送人后,一些亲戚朋友建议杨某实施报复,而杨某则主张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后来,经过法院审理、判决,其结果是短信发送人向杨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据此回答3—4题:3、该短信发送人的行为()(1)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2)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不道德的行为(3)侵犯了公民的通信秘密(4)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A.(1)(2)B.(3)(4)C.(1)(2)(3)D.(2)(3)(4)4、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A..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唯一手段B.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制裁他人C.法律意识强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就多D.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某校初二学生张某和李某星期天去乒乓球馆打乒乓球,玩了三个小时后,他们付了钱,交回乒乓球拍后准备回家。但是出门时被报案人员拦住,以两副昂贵的乒乓球拍丢失为理由,强行将二人脱去外衣,对其身体和背包进行搜查。你认为两位中学生应该()A.忍气吞声B.纠集朋友到乒乓球馆大吵大闹,使其无法正常营业C.对报案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使其付出代价D.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某中学为了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同学与交费少的同学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区分“贫富”学生。对于学校的这一做法,你认为这一规定()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体现了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C.属于正当的学校保护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7、某村村民张某因为个人恩怨,购置高音喇叭、扩音器等广播器材,自命为“人民广播站”,在村中以广播的形式,散布时任村委会主任李某贪污受贿、盗窃及村霸等“十大罪状”的谣言。对张某行为的评价,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某的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B.张某的行为是在打击贪污等犯罪活动的有效方式C.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D.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8、某校班主任每周组织一次“最好”和“最差”学生的评选。热按后把表现最好的同学安排在前排,而最差的则安排在最后的墙角边。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1)该做法有利于加强课堂管理(2)该做法有损学生人格尊严,应坚决制止(3)该做法不科学,但也不违法,不提倡,也不必禁止(4)该做法属于违法行为A.(1)(2)B.(3)(4)C.(1)(4)D.(2)(4)9、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有()A.王林和李明由于一件小事产生分歧,王林就对李明不满,故意在同学中造谣说李明曾在书店偷窃书籍B.王某由于考试不及格,老师在班级队会上批评王某时说“你真笨,像蠢猪”C.法院对犯罪分子公开审理D.某校一学生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师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们投票“选小偷”10、某班级班主任想组织一次“民主测评会”,让学生不记名投票,在全班选出“最不受欢迎的同学”。若你是班级中的一员,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A.按照班主任的要求认真填写选票B.在选票上写上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认为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的同学的名字,这样还可以帮助他改正自身的缺点和毛病C.向法院耆宿,请求法院给予刑罚处罚D.即使劝阻班主任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有损班级同学的人格尊严,是一种违法行为11、某人到公司去应聘被拒绝,因为在他的档案中有一次考试作弊的记录。这件事告诉我们()A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B肖像权对我们很重要C姓名权不能乱用D要珍惜自己的名誉二、问答题初二学生小李和小郑逛超市被怀疑偷东西而遭到保安人员非法搜身。请问:(1)保安人员的做法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商场的东西失窃,保安人员是否有权进行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