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的优缺点;掌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掌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及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教学难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学时:8学时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从来就是社会化生产。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化生产不是只在通常意义上,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生产,而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在社会规模上的一系列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各经济单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由于社会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广义:还包括如矿藏、水等自然资源。相对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或需求而言,资源总是具有相对稀缺性,有限的资源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概括地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到社会经济的不同使用方向上,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怎样才算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达到“帕累托最优”,通俗地说就是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生产者得到正常利润,消费者得到最大福利,供求双方皆大欢喜。资源配置又分为微观配置和宏观配置。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用心爱心专心(一)市场调节1、市场调节的作用(微观)(1)它有强大的激励作用,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它有灵敏的调节作用,保证微观供求的即时平衡。(3)它有严酷的淘汰机制,可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2、市场调节的局限(1)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容易造成经济波动。(2)市场调节是对局部、微观利益的调节,难以保证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3)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调节,不能自动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二)计划调节1、计划调节的作用(宏观)(1)它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重大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2)可以引导和动员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3)它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2、计划调节的局限(1)主观方面:人的主观意识只是对客观实际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而且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致使计划难以完全反映客观实际。(2)客观方面:社会经济生活错综复杂,致使计划难以周全。(3)在利益关系上:计划主要着眼于全局、整体利益。三、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一)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争论1、国外早期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20世纪20年代在前苏联经济学界内部;另一条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范围之内。(1)苏联内部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经济学界内部主要是围绕新经济政策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如何看待计划、市场作用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探索性。苏联建立之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实物经济。后来由于遇到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放弃了实行社会主义实物计划的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格曼。他们试图用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实物计划控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作用。他们用心爱心专心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暂时退却的阶段,认为新经济政策期间重新发挥作用的市场手段只应存在到农业的社会化时为止。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他们也没有进行实质性批判,而只是认为计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方法。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管理者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