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基本目标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二、基本知识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变化。在中央,汉朝设立三公。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同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称为“外朝”。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削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先是尚书台,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职权,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在地方上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夺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汉武帝设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到东汉末年州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域。隋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太宗时全国设10个监察区,称为道,到唐肃宗成为州县以上的一个行政实体,唐朝后期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形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平章政事。边远民族地区设立宣尉司进行管辖。三、基本认识:1、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试作简要评述。答: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在一些具体问题用心爱心专心上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理。2、列举汉唐宋元统治者为加强对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措施和效果:①汉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后来,王国的势力膨胀,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后期,实行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②唐朝:沿袭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区划;太宗时设道为监察区;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增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③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使其徒有虚名,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认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四、基本典例例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例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请回答(1)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和秦朝设置的地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西汉地方制度实行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