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掌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即真正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3、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和主要方向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和主要手段5、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一节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经济体制。长期以来,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就必然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邓小平冲破了种种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时,虽然还讲“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当时就已讲到“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980年,他又提出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一公式虽然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市场调节尽管还只是被确定为辅助补充作用,但已确认计划的方式方法要改革,计划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这就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来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把计划和市场确立为主辅关系是否恰当,邓小平一直在继续进行思考。他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作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17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邓小平对这个决定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用心爱心专心初稿。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深化的表现。它肯定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扩展市场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也使改革的市场取向由此初步确立起来。但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提法,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些人强调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商品经济的一面,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