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父母的心目标预设:1、体会小说中包含的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2、学习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3、唤醒沉寂在学生心中的至爱亲情。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体会文中包含的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包含的“淡淡的哀愁”。教学准备:准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搜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诗歌等。预习导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lánlǚ()fēnfù()无精打cǎi()chóu谢()tuǒ当()如数fèng还()2、本文的体裁是,它的三要素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在一艘轮船的甲板上,一个有钱的妇人和一对贫穷的父母相遇。妇人高贵而美丽,可遗憾的是年近四十了,还没有子女;贫穷的父母有四个孩子,个个聪明可爱,可寒酸的家庭却没有能力抚养这些孩子。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的心》,作者是川端康成。下面简介一下作者。川端康成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将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三部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分“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川端康成的小说善于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并附以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的氛围,小说贯穿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凄凉的美丽。(结合教参P221介绍作者的身世)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真切感受一下故事中那颗感人肺腑的父母的心。2、请学生用简短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并说出本文情节的特点。(教师板书)。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要女儿要孩子团聚一波三折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教师提问:(1)故事中贫穷的父母为什么将孩子换了又换呢?(他们舍不得孩子,不愿与亲生骨肉离)(2)那么课文中“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什么呢?(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3)你们是如何体会出这对贫穷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的爱的?(通过他们的神态、语言)2、学生分组快速找出描写父母神态、语言的句子,并通过这些描写揣摩出当时这对父母的想法。(神态描写的句子分别见6、8、9、11、12、13、15节;这对父母的想法见《探究·练习》二,教参P222)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神态、语言描写。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1、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这样一个本该愉快的日子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尽情放飞着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间离开了缆索,急速地坠落。眼看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结果,父母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孩子的重生。2、播放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歌曲《天亮了》。3、听了这样的歌、这样的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4、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深沉的,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爱,古往今来,有许多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诗歌等,你知道有哪些?学生互相交流。(见教参P222)5、父母对儿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不能谈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布置作业1、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讲讲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2、用自己的方式对父母的爱表示感谢。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