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三、教学思想和方法: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寓言故事【故事】《塞翁失马》1“塞翁因祸得福”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有和无,长和短,前和后,义与非正义”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1.矛盾的含义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1)对立的含义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2)统一的含义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2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B.故事情境“曹不兴画苍蝇”忧(一滴墨水弄脏了画绢)→曹不兴通过思索把墨点画成活灵活现的苍蝇→喜(得到了孙权的夸奖和奖励)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