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二.学习方法:1.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内容。2.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学习目标:1.学习评析课文的观点。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四.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北大文学院院长。著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笔名孟实、孟石。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此文是这个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五.题目《咬文嚼字》释义: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2.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小结:“咬文嚼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是一个坏习惯”,“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这个词语的通常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或不领会精神实质,只纠缠字句,强词夺理或形容卖弄才学者。朱光潜反其意而用之,他赋予“咬文嚼字”以新意。在本文中,他写道:“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阅读上,对作品细细咀嚼,品出其丰富的意味。在写作上,讲究语言锤炼,表达出细微的情感。六.理清课文思路: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用心爱心专心七.重、难点:1.文章第①②段、第③④段、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的道理的?句式不同字数不同字眼不同意味不同意味不同意境不同①②段③④段⑤段2.⑥⑦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还是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还是如何做到“咬文嚼字”的?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⑥段正面善用联想意义⑦段反面“套板效应”相同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证明如何做到“咬文嚼字”。3.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点出题旨一: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咬文嚼字的条件: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4.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这个释义的评价——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发人所未发。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正确: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关键所在。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性,运用充分的典型例证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刻,发人深省。5.思考:(1)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6.课文涉例:7.古人炼字诗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8.咬文嚼字示例:(1)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丛)觅小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2)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原为“到、过、入、满”等十许字,终定为“绿”。(3)唐代诗僧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遇郑谷将原“数”字改为用心爱心专心“一”字,齐立拜郑为“一字师”。(4)范仲淹题严子陵祠堂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经一朋友指点,将“德”字改为“风”字。范仲淹立拜谢。(5)(林冲)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A.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