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逻辑脉络:围绕着辩证法的内容,明确世界是普遍联系——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矛盾)——树立创新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知识结构:把握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掌握联系的各个特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论,掌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把握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结合矛盾的各个特性,梳理矛盾分析法的内容;把握创新的相关知识,明确创新的哲学依据(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和社会作用。素养要求:政治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党的领导、决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世界,合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法治意识:不断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投身国家的法治建设。公共参与:积极参与创新等社会活动,明确担当自身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了解联系的含义。1.提高公共参与意识,自觉尊重联系的客2.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3.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4.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观性,建立新联系。2.培养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一、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表现(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判一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提示:错误。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表现(1)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想一想]“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客观真实的联系吗?提示:不是。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三、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想一想]事物存在和发展需要各种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如何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提示: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创设情景]工资成本高是各个企业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工资的提高不是随意的,必须处理好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三者的关系。如果工资太高,劳动生产率跟不上,就会把工资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进而推高整个社会的物价,这在国内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在国外会造成竞争力下降。[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联系的普遍性的?提示: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说明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提示:①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之间的关系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工资的提高不是随意的。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