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4.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图2.1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通过读图,掌握以下内容:①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原因:(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思考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点拨: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1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图2、3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2000年)图2、3展示了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省区的人口密度和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人口占全国成灾人口的比例。如:2000年人口密度与成灾人口的对应举例如下:河南——人口密度大于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10%湖北——人口密度在200—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7~8%甘肃——人口密度小于1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3%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结论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图2、4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图2.4展示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和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面积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