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浙海经济发展示范区这篇大文章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意味着我省诞生了首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3月1日《浙江日报》)浙江有长达6696公里的海岸线,雄居全国之首;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昭示我国区域发展将进一步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进入陆海统筹发展新阶段。对于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沿海开放战略,做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形成海洋与陆域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将起到积极有力的示范推广作用。海洋经济示范区既是一种机遇,在政策、资金、环境保护上将得到更为有利的支持,又是一种挑战,面临的困难更为严峻,责任更为重大,因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利用这一有利的契机,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文章。作为其它资源相对匮乏的浙江,开发海洋资源是浙江人多年研究的课题,并不断加以开发实践,但海洋大省并非是海洋强省,对21世纪发展海洋经济的这一全球性课题,却稍显陌生,尤其是建设好海洋示范区,没有既定的模式和套用的经验,只能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而要做这一点,就得走出去。就在得到入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消息那一刻起,由省政府组织的3个考察团分赴新加坡、东南亚和欧洲共8个国家和地区调研,向国外“高手”学习。通过考察定位更为明晰,如:裕廊这个经过10年填海而成、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化工海岛,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这个岛上天蓝水清、鸟语花香,几乎感觉不到“化工”的影子。宁波镇海年产100万吨的乙烯工程已经投产、台州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规划中,当石化产业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裕廊化工岛的成功经验对浙江极具借鉴意义。应接挑战,更重要的是经济转型升级,为了争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话语权,近些年来浙江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淘汰旧产品,发展新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兴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如:温州的风电、造船以及现代渔业的发展,台州投资达1000亿元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钢铁和造船行业……浙江的海水淡化日产总规模已达9.35万吨,伴随国家战略的升级,未来5到10年间,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5%以上,预计2020年,海洋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要力争达4200亿元。浙江经济将从陆地到海洋,由“大”变“强”,形成“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海洋的利用关键在于保护,只有保护好海洋,才能为我所需,为我所用。为了有效保护海洋,浙江已将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提升到重要位置。如: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已进入议事日程,更多的管理和保护计划也在制订中。循环经济的“海洋篇”已在浙江起步。这些有力的举措说明,发展海洋,更需要珍惜大海,绿色发展,不仅考虑当代,更重要的要顾及子孙后代。浙江海洋列为国家战略规划,这对于发达省份的浙江来说如虎添翼,毫不夸张的说等于再造了一个浙江,面对宏伟的蓝图,浙江人显得异常的从容,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又是一个高点,在这千载难逢最佳时刻,浙江人走向奔腾不息的大海,走得更远,走得更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浙江布局海洋经济“一核两翼三圈”浙江在线杭州3月1日讯(记者叶海)浙江在线记者从浙江省政府获悉,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批复要求,在该《规划》实施过程中,浙江省将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规划》涉及的规划区包括浙江全部海域和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市的市区及沿海县(市)的陆域(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