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社局XX年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聚焦“三大转型”、聚力“三县建设”、着力打造“五区”总体发展战略,在市人社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人社重点工作与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结合“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健全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用工供需桥梁。一是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结合县情实际,全面运行“移动互联网+人力资源市场”平台,逐步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精细化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和非公企业搭建用工供需桥梁。二是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活动。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与人才中心联合组织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非公企业招才纳智。组织召开专题人才招聘会4场次,参会企业累计150多户,达成用人协议860多人次。三是开通**县就业、劳务、人才三个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布各类用工招聘信息200多期,涉及就业岗位2300多个。今年全县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78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5%,控制在目标任务4%以内。(二)精准开展培训,为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以“三围绕、一结合”为抓手,全力夯实万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根据调查摸底,围绕非公经济用工需求,利用今冬明初“万名”劳动力培训和“百名培训名师”下基础活动,把“散漫灌浇”转变为“精确滴灌”,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时节和季节性空闲时间,依托全县15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市场紧缺、工资待遇高的建筑装饰、家政服务、养殖种第1页共6页植、旅游服务等优势工种培训;同时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在岗职工提升等职业工种培训。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36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4285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23人,创业培训876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779人。二是会同财政、农委、畜牧、工信、商务、扶贫等部门出台了《**县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和补贴办法》,以“就业扶贫日”为契机,制作并发放500份“申报就业扶贫车间所需提交资料”、“申领培训补助和就业奖补所需提交资料”告知单,扩大了就业扶贫奖补政策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企业自愿申报的原则,在各镇推荐的基础上,有20家经营主体向我局提交“扶贫车间”申请资料,经实地调查核实、公示,已认定甘肃井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为**县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预计12月底完成第二批扶贫车间(4家)认定工作。目前,有15家经营主体向我局提交申请培训补助资料,经过县扶贫办、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我局共同审核,有8家经营主体被认定为符合领取培训补助条件,符合规定条件的培训补助资金合计19.8万元,现已全部拨付。另有6家企业正在审核认定当中,预计12月底完成审核认定和剩余6.6万元资金核拨工作。(三)把握扶持政策,加大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以全市就业创业“三大计划”为抓手,强抓省市自主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准入门槛降低政策,将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结合,进行政策叠加,相互吸引,采取“送培下乡”就近方便的原则,有计划的将各镇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针对性的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确保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目标任务双实现。2018年度累计为自主创业及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贴息担保贷款413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7.95万元,吸纳并带动1024人实现了就业。其中:为7户企业发放贴息或担保贷款1100万元,为539名自主创业人员发放担保贴息贷款3035万元。(四)建立健全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认定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对已认定的1个省级创业孵化园区开展了评估工作。同时,做好了2018年度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申报工作,通过推荐申报,第2页共6页资料审核,实地考察评审,会议专题研究审定,确定我县申报2018年度省级创业就业孵化基地1个,入孵初创企业1户,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