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普法教育工作报告党的*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的这个《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对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一、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普法教育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职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与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有着密切联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没有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公正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准则,没有公正与平等就没有社会和谐。因此,要在全民中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在全社会的实现。要在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推进依第1页共4页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维护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实现“诚实信用”,需要法律来引导和保障。当今社会还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诚实守信的氛围,必须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必须依靠制度、政策特别是法律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热情,支持创造活动,保护创造成果的良好氛围。“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没有稳定,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开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人人参与维护稳定的大气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大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二、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法治,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不要说在一个法盲充斥的国家无法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在一个法律众多但人人不信仰法律、不崇尚法律的国家也是无法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的。因为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可以说,法治的成熟有赖于合格的现代公民群体的形成。因此,增强全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