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旅游报告(历史文化部分)郭学宝阳泉,古名“漾泉”(今郊区大阳泉村),因其地多泉,且漾然地表而得名。原系平定县所辖一镇,1947年5月2日设市。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华北地区中部、太行山脉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维37°40′-38°31′,东经112°54′-114°04′,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横贯而过。现有土地4452平方公里,人口121万,其中市区人口60.2万(1996年)。全市辖城区、郊区、矿区三区和平定县、盂县两县。阳泉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又是一片古老的人类憩息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劳动。夏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冀州。周属唐之东境。春秋末期,北狄少数民族的一支在此地活动,并在今盂县城地方建立了仇由(犹)国,属中山盟国之一。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智瑶以“凿道献钟”之计灭仇由(犹),于此建立原仇城,地遂入晋。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杀智瑶于晋阳城外,三分晋地,此地遂入于赵。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后,于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此地归太原郡。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此地属太原郡上艾县,县治今平定县新城村。东汉初,盂县(治今阳曲县北大盂镇)属太原郡,上艾属常山国(治今河北正定)。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并、幽二州合为冀州,上艾属冀州。三国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上艾县属乐平郡,盂县属太原郡。西晋,盂县属太原郡,上艾仍属乐平郡。十六国时属后赵。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复称上艾县。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复置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苇泽县(今娘子关镇)。同年,于北部分置原仇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原仇县更名盂县,苇泽县复名石艾,并属太原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赛鱼置受州(今郊区赛鱼镇),辖石艾县。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石艾县更名广阳县,徙治广阳(今昔阳县沾上乡),归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于广阳县置平定军。四年(公元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徙榆关(今平定县上城);又废承天军为寨。是年,兴工扩建县城,营修下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平定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二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平定直隶州为直隶县,属冀宁道。1947年5月2日,阳泉设市,属晋察冀边区二专区。1949年8月,阳泉市划归山西省直辖。大事概述阳泉市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优势。它左挟燕冀,右挽并汾,历来号曰晋冀要冲,众泉漾然,奔徙于桃、滹之峡;群峰拱翠,巑岏于行、岳之巔。由于地理气候的适宜,十余万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活。20世纪50年代在郊区旧街枣园村黄、红土交界处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板、石核等石器,为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万余年。1984年,在平定娘子关电厂施工中出土有剑齿象化石。1986年,在平定县西10公里的冶西村东、尚怡河和苇池河三角地带,发现有面积约100×200平方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该遗址高出河床30余米,能采集到磨光的石斧、骨器和大量绳纹、附加堆纹陶片等。1988年产能4月,在平定县东南15公里宁艾村西南马郡头与河阳胜河三角地带的二级台地上,采集到饰绳纹的锥状器足,该足束颈、侈口、圆唇,肩部饰以三角形戳刺纹口沿;折沿、方唇、直颈饰绳纹沿;侈口、圆唇、长颈、器胎压光,呈黑色口沿。此外,还采集到戳刺纹、划纹陶片、兽骨和红烧土块。该遗址高于河床20余米,面积约200×400平方米,为新石器遗址。1987年,在盂县东北部14公里的土塔村神沟河、六井河中间石岭梁上发现石斧和三足罐各一件,约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春秋以下,列国纷竞,诸侯扰攘,控关守土,割据封疆。于此一地,先有戎狄之逐猎,后有鲜虞之崛起,并在今河北正定、石家庄西北地区建国,号曰中山。中山国东与齐国相邻,北与燕国相接,西南与晋、赵相连。中山国土虽小,却十分强悍,仇由(犹)亦为其盟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