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报告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县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就地转移与劳务输出同步,就业与创业并重,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作出了应有贡献。一、我县劳动力资源现状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我县位于XX市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XX市的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13个乡镇、2个管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辖35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占总人口的73.9%;农村劳动力总数7.5万个,占农业人口的39.5%,其中男性4.13万个,占55.1%,女性3.37万个,占44.9%;16—25周岁1.92万个,25—40周岁3.05万个,41—60周岁2.53万个;初中及以下5.33万个,占劳动力总数的71.1%,高中及以上2.17万个,占28.9%;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个,占劳动力总数的42.7%;男性1.7万个,占53.1%,女性1.5万个,占46.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5万个,占78.1%,高中及以上0.7万个,占21.9%。-1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占流动总数的比例还不大。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也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二)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沿海地区及境外。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西安、延安、榆林、银川、内蒙、长江三角、珠江三第1页共3页角、京津塘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四)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五)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有所转变。我县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打拼,已经走向管理阶层及技术岗位;还有部分-3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三是求职者就业观念不一,心态不平衡。一些就业观念陈旧的求职者,自我创业、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得过且过,虚度年华。一些就业观念“超前”的求职者,文化水平低又无一技之长,但首先考虑的不是寻找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宁愿不就业,也要挑三拣四选择职业。四是小城镇建设和农村非农产业发育滞后,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县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农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育滞后,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比较弱,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2页共3页五是金融危机对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影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的务工人员数量较以往有明显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县的就业压力;同时现有的在岗务工人员的加班减少,收入明显减少,影响了他们在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为我县今后劳务输出工作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