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4页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如法国的康提伦(R.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1.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杜能(J.H.von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以此为根据,划出以市场为中心的农业土地利用同心圆。在杜能之后,研究农业区位论最有名的是布林克曼(T.Brinkmann),他从杜能理论中导出一些简单的原则和概念,提出了节约指数(即地租指数,为每单位距离的运费变化率)的概念,并以数学的方法探求决定空间区位的各种因素。他认为,指数最大的生产物确实占有接近市场的有利位置。此外,萨林(E.Salin)在其所写的文章“孤立国,1826-1926年”中指出,杜能的理第2页共24页第1页共2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4页论在百年之后仍然是妥当的,并详细论述了各方面对杜能理论的研究情况。2.工业区位论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用数学方法论证工业区位论的是龙哈德(W.Launhardt),他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为研究区位论提供了精密的研究方法。直到现在区位论中所运用的“运输吨公里最小地点的区位决定公式”、“市场地域大小与运费之间关系的公式”、“市场总需要量的计算公式”等都是龙哈德设计的。他认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原则是原料产地与消费地的关系;除主要的运输关系外,还有不同地区的地质、水利费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工资条件,熟练劳动技术工作者雇佣状况,等等。对工业区位论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他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的区位论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其二是《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前者属于纯理论探讨,后者为结合实际的研究,包括对德国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分析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工业分布的综合分析。韦伯认为,决定区位的基本因素首先是生产地、原料地、消费地之间的运费其次是劳动费的节约、集聚(或分散)所带来的利益。他系统地提出解决区位问题的各种模式,为后来的工业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继韦伯之后,对区位论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Palander)于1935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