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重意识及其自觉运用——“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的方法论启示蒋楼2012-3-2010:13:33来源:《武陵学刊》(常德)2011年5期内容摘要:“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1年年会,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可以将这些共识和成果集中概括为“比较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研究”;“前提划界”;“面向现实”;方法论意识作者简介:蒋楼(1982-),男,陕西三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中图分类号:A8;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11)05-0015-06“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1年年会,于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各级党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国外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中外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比如,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例,大家普遍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从有选择的研究到全面的对话的研究,从“观察者”的方式到“参与式”的主体定位,并且应当把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我们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共识和成果还可以集中概括为“比较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一、“比较研究”意识在理论研究的诸多维度和方式中,比较研究可以说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的视域和研究范式之一。自从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就是中外学人无法回避并且持续推进的热门话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引入,面对西方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世界化等理论境遇,中、西、马的比较研究便构成中外理论界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思想阵地。事实上,比较研究的兴起是内在于中国理论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双重逻辑之中的①。因此,培育比较研究的自觉意识,形成规范性、自觉性、深入性和多维性的比较态势,是当代中国理论界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次研讨会,把比较研究的自觉意识引入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阵地,正是比较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和深化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比较研究”意识的提出和广泛性共识的形成。中国马克思哲学史学会会长梁树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就大力倡导,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掀起一股“比较研究”的热潮,大兴“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之风。他说,开展不同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们每个研究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开阔视野和对话,更是一个新的尝试。比较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坚定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要让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一种常态[1]。梁教授指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实现从自然状态的比较研究到自觉状态的比较研究,从研究模式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到理论形态的比较研究,从客体的比较研究到主客体统一或着重主体向度的比较研究,从平面的、静态的比较研究到立体的、动态的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的转变或转向②。这种在不同视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的意识和观点在与会学者中间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素华教授的参会论文分别从基本定位、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依据、可比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