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交通管理改革调查汇报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从而对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纵观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其突出特点是。中心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17.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1%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中心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实现中心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交通运输不仅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体现的物质载体,因此在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新的需求,是中心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综观我国中心城市交通发展历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网络的规模和质量,还是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均得到极大地改善,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运步提高。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与交通运输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并逐渐成为阻碍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究其原因,则是落后的交通生产关系与先进交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根本体现。目前,我国多数中心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现象较为突出,不能适应交通运输市场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已成为影响中心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因此,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改革现行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建立适应交通市场发展要求、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第1页共20页型中心城市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此,致公党中央适时开展了“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研究”调研活动,以求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为我国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为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调研组历时一年之久,分别对重庆、深圳、上海、武汉、北京等中心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考察。每到一处,调研组都召开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参加的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座谈会,详细了解情况,充分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国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存在问题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理清了改革思路和脉络,提出了“关于我国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达到了预期目的。希望此调研报告能对加快我国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促进中心城市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启迪和参考作用。第一章我国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及其交通发展1.1我国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城市是指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我国共有36个中心城市,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我国36个中心城市总面积为6881平方公里,不到全国总面积的1%。总人口22344万,占全国的17.4%。2002年36个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964.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1%。作为经济运行的高密度区和集聚区,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带大都市圈的形成,中心城市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市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第2页共20页1.1.1中心城市是经济运行的高密度区中心城市往往是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经济活动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