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與宋對陶淵明態度之剖析比較碩三蔡喬羚92102505、江思慧92102503教政四黃子凌91107032、鄭雅安91107036中文四田佩芸91101021、謝雅惠91101047科目:中國文學史(三)指導老師:王學玲老師日期:2005.10.20目錄壹、…………………………………………………………前言…03貳、陶淵明的思想與陶詩風格…………………………………………………一、陶淵明的思想04………………………………………………………二、陶詩風格07參、剖析六朝文人對陶淵明的態度…………………………………11肆、………………………………剖析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態度…15伍、六朝及宋代文人對陶淵明態度評價之比較一、六朝……………………………………………………………21二、唐代……………………………………………………………21三、宋代……………………………………………………………22四、小結……………………………………………………………23………………………………………………………………陸、結論24附錄一:參考文獻………………………………………………………25附錄二:工作分配表……………………………………………………26壹、前言陶淵明(─三七二四二七。據梁啟超考證)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於晉宋易代的動盪時代,是政治黑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他青年時期有過雄心壯志,然後來同當代的黑暗現實接觸,使他的思想生活起了轉變。他的作品,個性分明,理想高遠,語言純樸,描寫真實,而富於藝術的鮮明形象。陶淵明的思想複雜,儒、道、佛都對他產生了影響(劉大杰,2003)。出身於傳統仕宦世家,陶淵明所生長的江州是個儒學興盛之地,他從小便受到儒家學說的薰陶,經常提到儒家聖人之說。他一生固窮守節,不隨意出仕,在〈詠貧士〉中以重華,仲尼自比,深深奉行孔子「君子固窮」(《論語‧衛靈公》)及孟子「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的準則。他所崇尚的「道」,基本上都是儒家之道,也於詩文中採用了很多《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及《論語》等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可說是陶淵明最主要的一個思想(陳美利,1996)。陶淵明個性傾向於自然,不喜拘束,於是在與現實官場不合後,便轉而求本性的發揮,轉向自然。加上自漢、魏後,儒家經學漸衰,老莊思想興起,正配合了他愛好自然的本性,使他產生了委運乘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近人沈振奇先生統計陶詩用典《莊子》有一三三次,《列子》十八次,兩共一五一次。比《論語》六七次,多出二倍有餘。若以諸書用典的多寡來決定所受影響的大小,那陶淵明受道家的影響可謂最大了。但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陶淵明並不仿效道家弟子放浪形骸,消極無為的態度,因此不可以將陶淵明單純的列入道家之流(陳美利,1996)。陶淵明與佛教的關係,自宋朝以來便爭論不休,他對佛教的理論,其實是不全盤接受的,在他的詩文中,有很多與佛教教義不合的思想,如他認為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的變化,反對有輪迴與來生之說。他亦對佛教「淨土」說不取,認為人生旅途到達終點時,曠野中的墓地是他永遠的歸宿,他是絕對不相信有西方淨土的。此外,他也對「因果報應」的說法表現了懷疑的態度。但其實在魏晉當時儒學式微、學術轉移以佛道為主的時代下,這種強勢的時代風潮瀰漫,陶淵明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影響,這使得他的詩文中也約略表現出佛教的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的思想,但其肯定佛理的文字極少,否定佛理的思想較多(陳美利,1996)。陶淵明的思想及文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站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歷來學者大多給予正面的評價,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給予陶淵明的評價自有所不同,除正面評價外,也或有少許負面評價,即便是正面評價間也或有相異之處。現便從介紹陶詩風格與思想談起,進而以六朝與宋之當代思潮為基礎,來剖析陶詩中所蘊含的思想,並比較之。貳、陶淵明的思想與陶詩風格一、陶淵明的思想在文學創作上,作家的思想往往會表現於作品之中,成為作品的淵源,而一個人的個性則又會大大的影響他的思想。陶淵明一家人皆生性自然,他曾於〈命子詩〉裡寫曾祖父陶侃的性格說:「在我中晉,業融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