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训练十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能力训练第24页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和陈述古拒霜花①[宋]苏轼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木芙蓉[宋]吕本中②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注①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②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B.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C.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D.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答案:B解析:B项,“夸张”错,由“着意”可知应为“拟人”。(2)“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这两句着力描绘了秋天的画面:满眼的树木被凛冽的秋风扫过,都变成了一番枯黄景象,只有那木芙蓉在独自开放。解析:首先,要借助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暗含其中的情感。霜降过后,万木凋零,遍地金黄,霜侵露凌,生机全无,而唯有木芙蓉凌霜盛开,一派萧瑟的秋色中,木芙蓉更显孤芳高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3)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答案示例:①苏诗先从大范围、深程度上写树木在秋风吹来时,一夜之间变枯黄的颓势景象,反衬出木芙蓉凌霜开放、馨香独放的可贵气节,突出了木芙蓉的勇气和骨气。②吕诗用“无言”“一生开落任东风”的桃李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寄寓对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的不满,寓意深刻。解析: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最后分析手法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两首诗都是在赞美凌霜开放的木芙蓉,不同点在于描写角度不同。苏诗将木芙蓉放在秋天肃杀的背景之下,万物凋零之时,更显木芙蓉的傲霜姿态;而吕诗则是借随春风开落、听任摆布的桃李来反衬木芙蓉的凌霜开放,更能突出它不屈从外界环境、不惧严寒的傲骨。从情感看,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借木芙蓉的傲霜绽放表达自己不屈从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高洁傲岸的品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近代]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注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化为涛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高唱大江东”与尾联的“战秋风”,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不凡的气度。B.颔联描写了汹涌激荡的浪涛与忽隐忽现的洲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C.尾联运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描绘出白浪滔天之态,也蕴含了诗人无畏的斗志。D.全诗境界开阔辽远,诗人意气豪迈、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雄浑、低沉哀婉。答案:D解析:D项,“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雄浑、低沉哀婉”错,整首诗慷慨豪迈,无悲哀低沉之气。(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参考答案:颈联写天空经过云磨雨洗,青如碧玉,太阳烘烤,大风翻动,水面泛起红色的波浪。“磨”写出了乌云翻滚的动态,“炙”突出了阳光的炙热,“翻”字突出了波涛汹涌之状。云、雨、天空、烈日、海浪,组成了海上的独特风景,境界开阔,色彩明丽。解析:可从动词运用、意象组合、色彩搭配等角度,结合诗句进行赏析。(3)本诗首联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均为借景抒情的佳句,请分析其中两个“空”字蕴含的情感。参考答案:陈诗“空”字写出了乘船泛海所见景象的壮阔(空阔、辽阔),蕴含了诗人乘风破浪、无所畏惧的壮志豪情;杜诗“空”字写出了黄鹂鸟的悦耳啼唱无人欣赏,表现了诸葛祠无人凭吊的冷清荒凉,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叹惋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作答时,注意从整首诗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