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张(1)儒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①核心是“仁”,即“爱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战国孟子①发展孔子的“仁”,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⑤“天道”与“人道”统一荀子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杂以霸道,礼法并施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④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战国庄子“齐物”“逍遥”: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逍遥”(4)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艺术(1)《诗经》①内容②特点(2)楚辞②代表: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③影响:楚辞体称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问题探究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漫画解史]孔子创办私学[易错点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提示: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问题探究3]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巧法妙记]用“一、二、三、四”巧计百家争鸣[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易错点拨]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三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教你读史]史料一“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史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主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