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概论1.温州经济概况2.温州经济的历史演变3.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4.二次创业5.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6.民营企业制度创新7.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8.温州人经济9.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一章温州经济概况一、温州的自然特征温州总面积为117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1千公顷。总人口721.62万人(1999年底),人均耕地0.36亩。境内有39个少数民族,其中以畲族人口为多。温州有海外华侨、华人25万人,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州属丘陵地带,山区占总面积78.2%;东部是平原水网的江南鱼米之乡,占17.5%;沿海自北至南有436座岛屿(500平方米以上)星罗棋布,对温州形成群星拱月之势,海岛面积占1.5%;江河水面占2.8%。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温州港是个河口港和海湾港兼具的天然良港,周围有鳌江、瑞安、清水埠、盘石、洞头等港,构成了大中小结合、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体系,是浙南、闽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温州港的开发曾寄予很大的希望:“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其周围之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二、温州的由来温州古为瓯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始置永宁县,是为温州建县之始。东晋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相传筑郡城时,有一只白鹿,衔着鲜花急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住一团祥云徐徐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处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鸟语花香,繁荣昌盛。故又称“白鹿城”,又称“鹿城”。是为建郡之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置州,因地处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此后,一直以永嘉县为郡、州、府治,成为浙南、闽北的经济中心和浙南政治、文化中心。此后,温州行政区划及其辖地几经变动。建国后,设温州专(地)区、温州市,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称温州市,实现市管县体制。1年代名称领地和领县隶属春秋以前(夏、商、周)公元前476年以前瓯(沤、欧)地(春秋)战国战国楚咸王元年(公元前339年)东越地楚国秦始皇元年(公元前339年)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瓯国温州、台州、处州吴国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回浦县领地同上会稽郡东汉章帝章和中(公元87-88年)章安县领地同上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永宁县温州、处州三国(吴)大帝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临海郡领温、台、处三地章安、临海、宁海、永宁、罗阳、松阳六县扬州西晋武帝太康初(公元280-282年)领章安、临海、宁海、始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八县,领地同上。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领温、处二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增乐成县,领五县。领地同上南朝(宋、齐、梁、陈)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永嘉郡领地领县不变东扬州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处州领括苍、永嘉、松阳、临海四县,兼有温、台、处三地吴州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括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东嘉州领今温州地、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括州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括州领温、处二州地,永嘉、安固、括苍、松阳四县江南道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温州领今温州地,永嘉、安固二县武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领永嘉、乐成、安固、横阳四县,领地不变五代(梁、唐、晋、汉、周)梁(公元907年)领永嘉、瑞安、乐清、平阳四县,领地不变吴越国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温州领地、领县同上两浙路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瑞安府两浙东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温州路领永嘉、乐清二县,平阳、瑞安二州。江浙行省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温州府瑞安、平阳复改为县。领地同上。浙江布政使司景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增泰顺县,领五县。领地同上。清世宗雍正六年(公元1720年)增玉环厅,领六县(厅),领地同上。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瓯海道玉环厅改县,领地同上浙江省2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温州地区专员公署增文成县,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