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黄埔村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黄埔村的概况............................................................3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3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6四、对黄埔村的建议与措施............................................6建议..............................................................................7措施..............................................................................9五、总结——对黄埔村未来发展的定位........................9摘要。本文基于对黄埔村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分析黄埔村的历史及其现状,以此提出一些保护性规划的建议和措施。一、黄埔村的概况广州黄埔村位于XX县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其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不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等小姓。原来在村第1页共7页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凤蒲”、“凰洲”。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不便航行。原来繁荣昌盛的扶胥古港,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端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就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顿时中外商舶云集,贸易繁盛,进入黄金时代。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进行,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而闻名。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所取代,黄埔古港也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终于因不利于海舶的停靠而被放弃。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随后,黄埔村的经济逐渐衰退,由商业贸易为主转为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村庄。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逐步引进一些外商来村投资办厂,使村的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现代城中村模式。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黄埔村古建筑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黄埔村最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古建筑营造的村落空间环境反映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民间民居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自然环境与空间层次古黄埔港是内河港口,因此黄埔村的地形也具有明显的水滨城镇特征,南临黄埔涌,在水路交通为主时期是进村的主要入口,为防御的需要,村外围环村开挖了护城河。此外,村内祠堂前面一般都有风水池塘,构成了村内丰富而有层次的自然环境。(2)典型的明清古港城镇格局黄埔村现在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格局。从保留着的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可以看出以前等级分明的道第2页共7页路系统。这些道路基本上是棋盘式格局,主要街道铺有长条形的花岗岩石块,可通马车。在村里形成两大商业中心:东市和西市,东市即黄埔直街,主要为黄埔村人所用;西市即今石基村海傍街,专为来往的海舶服务。村庄建筑布局合理,与一般农村格局有明显不同。村中原有30多座祠堂,现存有10多座,这些祠堂不仅是村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一种体现,也是封建宗法制度及道德观念在民居规划布局中的体现。村内原本还有不少神庙,如圣母宫、北帝庙、天后庙、洪圣殿等等,洪圣和天后、圣母都是海神"为沿海城镇人民出海活动时祈求保佑平安而供奉,说明古黄埔村确实具有中国古代港口城镇的特征。此外,村中还有一些类似大和日式的奇特建筑,至今保存完好。(3)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黄埔村现有民居建筑,经调查主要分布在申明大街、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长乐里、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