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江苏省江阴市西郊实验小学费敏伟邮编:214433电话:13771261352内容提要: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识水平出发,大体可以把提问划分为五种类型。在设计和课堂运用时要重视灵活性,讲究层次性,指向空间大。总之,要遵循“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总为分,化远为近”的原则,了解重难点,控制难易度。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无论是课的起始阶段,还是课的展开、结束阶段,教师都要运用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大体可以把提问划分为五种类型。记忆型提问。这一类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来回答,而不需要深入的思考。例如:杜甫在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请大家一起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鲁迅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了解型提问。这一类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感知的能力,为其深入理解打下基础。例如:1、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天游峰的扫路人》)2、每一个同学出声读遍课文,看看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爷爷的芦笛》)3、课文第一自然段可分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陶校长的演讲》)这三个问题,有针对全篇而问的(第1、2题),有针对局部的(第3题);第1题要求复述,第2、3题可复述,也可概述。回答这一类问题,要以记忆为基础,但又不同于记忆――记忆型提问要求照原样答出,内容、语言分毫不能差,而了解型提问,学生回答时,则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转移和重新组合,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总体轮廓大致意思不能错,但在组织语言上,则会一个人一个样。理解型提问。这一类提问主要在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利用所获得的联系来理解文章的能力。例如:1、按地点转移顺序我们可把课文分为哪几部分呢?(《只拣儿童多处行》)2、文章哪几段写雪前?哪几段写雪时?哪几段写雪后?(《第一场雪》)3、荷花写得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荷花》)4、“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为什么是“陶醉”的意思?(《清平乐•村居》)5、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活剧”?(《烟台的海》)6、为什么武松面对猛虎最初那三招最厉害的进攻所用的动作都是“闪”?(《景阳冈》)7、灵车缓缓地开走了,可人们还是静静地站在长安街上久久不肯离去。想想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十里长街送总理》)8、《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自然段中运用的“感叹――举例――反问”的结构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什么意义呢?这八个问题,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组。第1、2、3题属于分析性问题,即要求把整体分解为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中第1、2题是针对通篇而提的,但问法不一样;第3题是针对句中的一个细节而问;第4、5、6题属于综合性提问;其中第4题是针对句中的一个细节而问;第5题是针对一句话的修辞而问;第6题是针对文中的一个细节而问,无论回答哪一个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再以综合;第7、8题属于概括性问题,其中第7题要求对文章内容作概括,第8题要求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概括。概括这种思维形式的特点,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抽象出规律性的认识来。在第7、8两题中,无论是对《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主题的概括,还是对《再见了,亲人》的自然段中的结构与表达主题之间的关系的概括,都不仅对理解本篇有意义,而且对阅读其他作品也有认识意义。运用型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是以心理学中迁移的理论为依据,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从而把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例如: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只拣儿童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