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表面是金融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实质上是全体公众的资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严重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持久威胁如果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制约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且由于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将迫使央行超量投放基础货币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应高度重视并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度达到20%~30%之间而其中的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真正化解其体制性成因已成为处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据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上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仍在两位数;至2008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数千亿元仍有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处理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近万亿元以2008年9月的数据计算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依然很高同时这些不良资产绝大多数集中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仍是普遍特征且负债经营面还在继续加大之中另一问题是由于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当时央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要下降2至3个百分点到2005年降到15%以下的监管目标为此各银行为稀释不良资产率增加了大量超额贷款其中房地产类又占相当高比重这些为不良资产率下降投放的房地产贷款极大隐藏着泡沫的危险造成新的不良资产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各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即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导致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投资失误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是密切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可以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余的30%虽然经过近10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机制因素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触动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因素正阻碍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并继续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及金融安全因此必须研究采取措施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否则将继续增加未来时期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二、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障碍和难点之一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都不容忽视我们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目标而简单的采取打包“一卖了事”、或者不断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资产剥离处置方式而应高度关注不良资产的制度成因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治本之策(一)不良资产的价值相对性其实不良资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金融当局和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它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是呆坏账;但另一面相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债务人来说这些不良资产却可能蕴藏“真金白银”是部分潜在优资资产;而对于那些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趋之若骛的外资投行来说这些不良资产甚至可能为优质资产、为能带来巨额利润的低风险资产、具有能带来除巨额利润之外伴生效应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