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汽车产业现状一、中国汽车业现状2009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分别为1,087.32万辆和1,089.14万辆,同比增长36.23%和37.71%。乘用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812.86万辆和819.03万辆,同比增长42.41%和45.18%;商用车累计产销超过上年,表现也比较出色,产销274.46万辆和270.11万辆,同比增长20.73%和19.14%。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及拉动内需的需要下,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呈井喷式发展,全年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成定局,汽车消费也成为2009年GDP保持8%增长率的主要力量。2009年初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出了这样的规划目标: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甚至国家已经圈定“四大四小”,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在中国车企大呼“前进”的时刻,笔者不得不慎重的提出几个目前车企存在的问题,希望中国车企不要被目前的美好冲昏了头脑。二、中国车企在过分扩张中需注意的问题(一)中国车企应认清自身,在海外并购中警惕各种陷阱以及“消化不良”等现象。王岐山曾经对中国的海外并购做过提醒:“海外并购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要吃得下,更要管得了。”诚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今天,中国大企业从不缺乏海外并购的决心,也不缺乏资金。在这两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国际大汽车公司纷纷沙场折戟,业绩每况愈下,有的甚至到了破产重组的地步。如,通用这个曾经的巨无霸、美国工业的象征,在2009年6月不得不宣布破产,2007年全年和2008年前三个季度加起来近600亿美元的亏损使本来就艰难度日的通用走到了最后一步。其他的国际大汽车公司也并不比通用好多少。在这样艰难的大环境下,全球车市唯一的亮点就是中国,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销量在国家诸多政策的影响下增长强劲。但我们要认清一点,并不是中国的汽车企业产销各环节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国际大汽车公司,而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其实,我国的汽车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在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公司的管理方面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国以前也有过汽车海外收购的案例,但是结果一般都不理想。如上汽集团在2004年花费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为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开了先河。本来准备依靠双龙强大的研发能力实现自主品牌发展的上汽却在5年时间投入42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因为劳资纠纷等诸多原因无奈之下放弃双龙。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中国在国际并购的各环节还是显得稚嫩,很容易落入对方的陷阱中。中国的车企要发展壮大,成为国际性的大公司,海外并购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对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海外抄底是赞成的。但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需谨慎行事。麦肯锡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间,所有大宗的企业兼并案中,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还不到一半,而中国海外运营能力相对薄弱,比较贪功冒进,有超过60%的海外收购是不成功的。在2008年,中国在所有海外并购中亏损的钱甚至比并购公司花的钱还要多。2009年中国车企海外并购传出两大消息。第一个消息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腾中重工意欲收购大名鼎鼎的悍马汽车。此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一片哗然。在小排量汽车占主流的今天,悍马这样的“油老虎”已经快要被市场淘汰。相信上汽败走双龙这一例子腾中重工也是知道的,为什么他们依然准备“蛇吞象”呢?而且这一收购计划很难得到国家的审批。笔者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腾中重工整体全部收购悍马的可信度不高,最可能的是收购悍马品牌的技术基础和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借助悍马扩大销量与知名度;第二个消息则让人振奋,一贯谨慎投资的李书福也有大手笔,他的吉利汽车公司收购豪华品牌沃尔沃的谈判顺利结束,将在2010的第一季度完成收购。相对于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时政府表现出的冷淡,政府对吉利的这次豪赌要重视许多。尤其要特别指出的是,吉利这次将整体收购沃尔沃。如果收购成功,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