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我市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特制订本规划。一、“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结构优化、科技兴工、外向带动、重点发展、名牌效益”六大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全力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2076家,比2005年增加了431家,从业职工人数达到60万人,制造业企业总资产达到256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64亿元,年均递增18.9%,实现利税389亿元,年均递增17.6%,实现利润250亿元,年均递增16.7%,2010年制造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为72%,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9.2:62:28.8调整到2010年的7.9:55.9:36.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575家发展到2010年的107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由31家发展到82家,过50亿元的发展到5家。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56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近一倍。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的37.02%,比2005年的24.9%提高了12.12个百分点。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新型系列医疗器械、碳纤维、传真机关键件、热转印打印机、激光打印机、高性能子午胎、通讯光缆、数控机床、航空地面设备等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部分产品居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发展了一批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我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轮胎、渔具、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零配件、镀膜玻璃、家纺等生产基地;培植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培植山东著名商标75个,其中:“金猴”、“三角”、“双轮”“山花”、“洁瑞”、“华夏”等20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培植山东名牌产品142个,其中:寒思羽绒服、艺达化纤被、中鲁果汁、蓝星玻璃等19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到“十一五”末,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19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4家、市级67家,分别比“十五”末新增60、5、24、31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1家,市级7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船舶、地毯、家纺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610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8项,填补国内空白351项,承担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214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6.3%提高到2010年底的31.5%。“十一五”以来,共申请专利14506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479项,共获得授权专利966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72项。共取得科技成果584项。4、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截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由2005年128家发展到278家,实现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57亿元发展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5.2%,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年均增长26.7%,利润38亿元,年均增长25.4%,利税52亿元,年均增长24%。在产品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广。全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80%,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智能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