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上海200234[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界回答时代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下一步学校教育信息化怎么搞?本文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生命环境观”,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为了创造学生和教师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观一、引言当前,由于中国入世、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将加快,其显著的趋势有:·部分城市和地区将宣布实现“校校通”工程。·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从原来扮演“配角”成为“主角”,即所有学校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术将是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1]信息技术向课程的渗透与整合将会有重大突破。·千千万万教师的参与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将会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日,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密切地关系到每个学校的发展。由于教育信息化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是关系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必然会引起教育理论界、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会提出和思考“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正确的理论去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研究来自基层的困惑,有助于我们思考下一步学校教育信息化怎么发展的问题。·有的学校和地区花费了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建设校园网、城域网,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大手笔”投入并没有带来人们热情期望的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回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使用率很低。·不少地方从1997年以后就搞全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计算机和网络,有的地方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必须会制作课件。但是,大部分地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观摩课”阶段,很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被普遍使用。·多年来,尽管各地的教育技术实验特别强调“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是,人们发现,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并未改变学校的现状,现有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仍然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们习惯于“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课堂教学改革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许多走在“校校通”前列的学校和地区,开展了网络时代学与教的改革实验,引进和学习新型教学模式,如“研究型学习”、“网络探究型教学”、“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等,却发现,我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模仿与借鉴,而忽视了思想深处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学校课堂教学应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与现存的教学体制特别是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着冲突,这使得热心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人们陷入了困惑之中。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2]二、教育信息化: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将怎样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具体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的这种发展观称为“生命环境观”。“生命环境观”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要提出“生命环境观”呢?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看,这是当代学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