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沈阳市中小企业局(2007年4月14日)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省厅的部署,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连续实现快速、持续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市共有非公有制单位28万户,从业人员185.3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20.2万户,从业人员52.7万人;私营企业4.9万户,从业人员56.6万人;外商投资企业5817户。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314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7.5%;2006年完成增加值608.5亿元,同比增长38.7%,占全市65.5%;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269户,远大集团以69.4亿元的年销售额居第一位,成为全市民营企业的龙头。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2%,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市增幅2.3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十五期间保持13.8%的增长速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188.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市的66.4%。在全市7400亿资产中,非公有制资产已达4085亿元,占55.5%。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和创造就业不断增大。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217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全市税收的68.2%;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十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就业岗位消化了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结构调整中分流出的富余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企业的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从传统的餐饮服务业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拓展,目前在全市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别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6%、50.7%、43.3%。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600多户,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70个,其中省级名牌50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个。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参与农业产业化、参与国有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市共有1200多户市属中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共盘活国有资产120多亿元,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有1.1万户集体企业实现了转制。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0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7500户,从业人员将近10万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实现税收7.3亿元,带动农户34万户,间接增加农民收入4亿多元。法库县利用瓷土资源开展专项招商,引进外来民营资本,目前已引进陶瓷生产线185条,其中投产80条。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目前,全市个私经济从业人员中拥有各级人大代表161人,各级政协委员218人。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有党员1.26万人,个私企业建立党支部246个。(二)我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的主要工作1、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断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氛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推进措施。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五次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民营企业30强和50强,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拿出1000多万元,对非公有制经济10佳企业及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安置就业、销售收入明星企业分别奖励10台宝马轿车和30台中华轿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了加大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市里在我局增挂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的牌子。各区、县(市)都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使区、县(市)真正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全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