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的调研报告于后。一、主要做法nn在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突出产业支撑,解决百姓疾苦,尊重群众意愿,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作为重点,着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极大地加快了试点工作进程。(一)突出产业支撑,促进经济发展。nn市委、市政府针对nn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最大问题仍然是产业培育滞后的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的决策思考,响亮地提出了“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将产业培育作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支撑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反哺功能。大力实施“20户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和“100户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及“六个百亿工程”,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汽车汽配产业、丝纺服装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功能。二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突出特色和优势。围绕各县(市、区)确定的1-2个立县富民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倾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强力推进顺(庆)西(充)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一江三线”(嘉陵江、国道212线、潆溪-新政-马鞍线、嘉陵-高坪-营山沿线)的产业突破,全力扩张一批有龙头企业带动、特色明显、规模较大、品牌较响、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种植基地和养殖园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寄(托)养制、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更多农民增收第1页共7页得实惠。三是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劳务效益。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劳务培训基地及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劳务品牌工程”和“证书工程”,重点抓好“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培训和定单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和务工收入水平。加大有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力度,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实施“回引工程”,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增加就业岗位,就地吸纳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四是大抓旅游产业开发,统筹城乡发展。nn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围绕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嘉陵江第一曲流旅游区、yy朱德故里和阆中古城等龙头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圆满完成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使旅游产业成为了nn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二)关注民生疾苦,解决百姓“六难”。全市认真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在重点贫困村大力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努力把解决影响百姓疾苦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增收难作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yy县在试点工作中,以农村人饮、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朱德故居园区建设XX县区城迁建,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推进两年发生大变化,迎接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在ss库区,紧紧围绕“一低保两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济、大病救助)、解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增收难)、一迁建(农民就地迁建)”八项工作重点,迅速启动,精心实施,实现三年扶贫攻坚初见成效的目标。ss库区扶贫的基本作法形成了nn扶贫开发的新特点,丰富了扶贫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内容和新经验。省委书记张学忠在2006年7月视察ss库区扶贫工作后指出:“ss水库抓水、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作法应予以总结”。(三)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主体作用。yy县在试点工作中确定扶贫新村建设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第2页共7页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已管理,让农民参与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