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时间:2008-5-23【字号:大中小】关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XX市文化产业发展学习考察组2007年9月9月2日至10日,市政协副主席王汝江带领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办、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民委、市电视台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同志,就发展文化产业问题,赴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七市(县)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使我们深深感到,他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之大、势头之强、速度之快、创意之新、效益之高处处令人震惊、事事让人震憾。与之相比,既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光明前景和发展潜力。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情况与特点一路走来,我们既考察了以古文化遗址著称而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安阳“殷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以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新郑“黄帝故里”、以佛教文化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和山西五台山,也学习了被国人总结为“焦作现象”的河南云台山和“曲江精神”的西安曲江XX县区经验。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无不体现了新、绝、大、高、美等特点:(一)发展理念新。考察之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冲破了思想观念的束缚,真正把文化(旅游)当作产业来经营,运用全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谋求创新与突破。一是城市支撑的发展思路新。所谓城市支撑,就是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观设施为核心规划城市建设布局;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做大做强文化(旅第1页共32页游)基础设施核心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集聚。政府全力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不是房地产业)配置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管理等相关环节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产商品化,土地资本化,操作公司化,进而带动周边更广阔空间土地增值,获取土地级差收入。反过来,再用土地升值收入组建投资基金,更大规模地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与景观设施建设上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营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突出的是经营,而不是开发;重视的是永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性利用。这种理念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建设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集群发展的要求,而且解决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问题,既实现了城市建设提质扩容,又培育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业平台,还减轻了政府投入负担。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观念新。思想观念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工作力度。在思想认识上,消除了对文化单一属性的认识,强化了文化产业的“主业”观念,树立起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且更具有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新观念;在投入上,破除了文化(旅游)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或投入产出比低、投资收益周期长的旧观念,树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新观念。在操作上,树立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观念,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有重点、有选择地在市场需求盛、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产业领域作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共为之,在局部实现率先突破。三是“赢家通吃”的发展理念新。文化(旅游)产业既讲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又讲高举高打,规模经营。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他们在项目规划、运作和建设上,在活动策划、设计和操作上,坚持做就做大、做就做绝、做就做精,在一定空间时间内,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产业聚集,形成品牌。(二)规划起点高。思路决定出路。一是规划目标高。所考察之处都把文化(旅游)产业列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2页共32页主导产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旅游)产业5--10年发展规划,并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低于gdp发展速度的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至少超过10%。如焦作,提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