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实验报告范文化学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实验仪器和药品:烧杯A冷水烧杯B热水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烧杯A冷水烧杯B热水一.品红的扩散如图所示,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会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___________,且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烧杯A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烧杯B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浓氨水的扩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实验前小心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2.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烧杯B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实验结论:a、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_________b、能变红的是__________c、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形:1.如下左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说明了(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2.如下右图所示为一小魔术——铁树开花:在细铁丝上的棉团上滴上酚酞试液,在烧杯中倒入浓氨水,并用烧杯罩住,一会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实验反思: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1、本班学生班风良好,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联想、多讨论、尽可能满足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展现自我,而且对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关注自我、关心社会、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五、教学和活动过程:(一)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音频、字幕: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