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难点及推进措施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混合所有制经济,即企业股权由不同所有制资本构成,为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只有准确理解混合所制经济的内涵,才能高速推进改革,特别要重视通过“混合”促进“改革”,重视混改的效果,彻底发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势。地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规定,提高国有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这也有助于增加国有经济的创新力。通过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让各类资本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扩大国有资本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打破现有的行业垄断问题。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促进国有经济综合实力提升,达成各类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目的,有效发挥地方国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国企现状及混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地方国企发展现状首先,市场竞争力有限。地方国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产品及服务往往局限在地方,很多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保持本地市场,不愿意走出去。同时,产品与服务缺少竞争力,盈利过度依赖本级政策财政支持,真正可以走出去的地方国企少之又少。其次,治理机制不完善。当前超过90%的地方国企成立了董事会,但各董事会的作用发挥的效果参差不齐,存在董事会和经营班子重叠的问题,直接限制地方国企董事会作用发挥。此外,职业经理人推进速度过慢,实践中普遍存在薪酬与体系不兼容的情况。再次,监管及授权的差异。各级地方政府国资监管部门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作为地方国企的出资人,股权结构混乱,缺少统一的监管内容,实际中普遍存在监管越位现象。本身很多可以由董事会决定的事物必须经过国资监管部门或政府部门决定。最后,布局较为分散。地方国企存在主业竞争力不足、辅业过渡拓展的情况,普遍存在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多地方国企承担着的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使命,经营发展时存在指令性,对经济效益重视度不足。混改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产业分散且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过度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想要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获得竞争优势难度较大。地方国企出资人分散,造成产业存在明显分散的情况,而且还面临着同质化的特征,广泛存在着行业竞争。其次,地方国企历史包袱沉重。地方国企历史包袱一般比较沉重,短时间内无法压缩成本费用。如,过高的负债率与融资成本造成债务压力增加;多次改革改制造成国有资产产权复杂。最后,地方国企实际控制权边界不易厘清。集中统一监管地方国有企业,使得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控制力度加大。如果有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幅度大的手段,可以快速响应市场。但如果地方国资部门不能设定合理控制权比例,适当放权,引进战略投资者难度较大,混改的管理优势将无法体现。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策略做好股权和治理结构设计股权结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宜控则控、宜参则参。可从所国企功能定位、战略重要性评价决定是否保持控股地位。公益类和特殊功能类企业,关乎国计民生或承担重要保障任务,国资应保持控制。而战略重要性评价,需综合考虑产业协同效应、带动效应,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过往经营成果和利润贡献综合评判。在实施改革前,应对拟混改企业战略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性较低的,退出控制地位。即使国资退出,仍可以通过派出董事等方式主动施加影响,谋求投资收益。在股权比例方面,如仍保持控股地位,应兼顾战略投资人话语权,建议在40%~65%之间设置,纳入合并报表。但建议给未来上市、股权激励、再次引入投资人等预留空间;如果退出控股地位,可将股权设置在20%~40%(注意重大事项2/3表决权界线)。同时,要做好董事会的表决权安排,经理层的关键职能安排,完善公司章程中各项治理条款预设,避免改革后企业失去控制权风险。在谈判阶段与投资人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做好预设、明确底线。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在国有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时,激励员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等等,都能帮助员工提升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要注意,国有企业在制定员工激励政策时,必须提前对国有企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