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1、我国《刑法》规定,若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则应从重处罚。据此,诬告陷害罪为纯正身份犯。()A.正确B.错误错误:【B】2、未遂的教唆犯又称教唆未遂,其与被教唆者有共同犯罪关系,他应当对实行犯的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A.正确B.错误错误:【B】3、抢劫公私财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A.正确B.错误错误:【B】4、非法持有毒品罪是不作为犯罪。()A.正确B.错误错误:【B】5、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A.正确B.错误错误:【B】6、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明显而坚决。()A.正确B.错误错误:【B】7、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派生的一种辅助性权利,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其目的具有合法性。(A)A.正确B.错误8、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废止旧法,但因为旧法的规定和新的刑法规定相抵触,所以旧的刑法自然废止。(A)A.正确B.错误9、犯罪过失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是一种事与愿违、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A)A.正确B.错误10、司机驾车以正常速度行驶在快车道上,有一男子决心自杀,突然扑到车前,司机刹车不及将该人轧死。本例中,司机对于男子的死亡结果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A.正确B.错误错误:【B】11、某种原来并非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后来国家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为犯罪,在该法刚实施之际,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新的法律颁行并已经禁止此行为,而仍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在此种情形下,不宜认定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A)A.正确B.错误12、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间接故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A)A.正确B.错误13、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A)A.正确B.错误14、犯罪故意又称故意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因素之一。()A.正确B.错误错误:【B】15、对于同一犯罪人可以对其仅适用主刑,也可以对其同时适用主刑和附加刑,但不可独立适用附加刑。()A.正确B.错误错误:【B】16、刑法理论上将事前避险和事后避险统称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紧急避险。()A.正确B.错误错误:【B】17、张某欲杀李某,于是用枪对着李某瞄准,突然发现李某和王某肩并肩、手拉手走着。张某心想:我一定要打死李某,可千万不能打死王某。结果子弹还是打着了王某。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A)A.正确B.错误18、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A.正确B.错误错误:【B】19、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A.正确B.错误错误:【B】20、甲男明知乙女只有十三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行为。由于甲男未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不知者无罪,并且已征得乙女同意,故不应追究甲男的刑事责任。()A.正确B.错误错误:【B】二、单选(共计50分,每题2.5分)2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该理解为()。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错误:【C】22、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B.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C.二者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D.二者在意志因素上并非都反对危害结果发生错误:【C】23、下列情况下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立功表现的()。A.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B.提供重大线索,帮助司法机关侦破其他案件C.羁押期间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D.主犯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错误:【D】24、关于死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B.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C.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