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省农办是**乡的结对扶贫单位,得益于省农办的十年真扶贫、扶真贫,**乡持续探索脱贫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我的幸福计划”、杜鹃花节、乡村民宿等扶贫新途径和长效机制,不断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一、2014年以来省级扶贫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近三年来,**乡接受“中央和省级扶贫专项资金项目”14项。通过这一系列项目建设,乡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扶贫成效显著。2014年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11项。分别是**农民“幸福计划”补助(25.5万元),通景区道路拓宽改造3.5公里(30万元),牛娘丘停车场平整、挖方、填方5万方(30万元),小湖山村金竹头村内道路硬化3000平方(15万元),大柘坑村口危桥修建长10米、宽5米(10万元),**村挡土墙建设3000立方(20万元),冷坑村广场建设填方砌坎和3.8公里自来水管(10万元),小柘坑村水库护栏和300米三面光渠道建设(5万元),大庄村旧屋基2388平方平整、挡土墙240立方和西家广场(10万元),栗树坑村修建桥1座(10万元),东山头村100亩猕猴桃基地土地流转平整及拉网搭架(10万元)。2015年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项。分别是小湖山村村内道路改造和挡土墙1400立方(44万元),**乡小木屋10幢建设(140万元)。2016年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项。**乡“幸福计划”补助(35万元)。二、**乡扶贫举措及成效(一)解放思想智力扶贫。“扶贫,先扶志。”**乡地理位置较偏,村庄规模普遍较小,人口分布较散,经济基础薄弱。在省农办指导下,**乡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渠道,从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理清加快发展的目标思路入手。坚定不移做好“山”字文章,改变“山”是制约**发展的屏障这一错误观念,敢向大山要资源,反弹琵琶促发展。把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低第1页共6页收入农户增收作为全乡追赶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幸福计划”为龙头,以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为载体,坚持生态转换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美丽经济,逐步实现由“穷乡僻壤”向“花海**”蝶变。(二)“党建+”机制扶贫。针对山区党员群众安于现状、缺少创业精神的实际,提出“建映山红式支部、做映山红式党员”的学习教育载体。号召全体党员像映山红一样始终做到一颗红心向党,坚定理想信念;像映山红一样不嫌贫不争艳,不与民争利;像映山红一样为本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默默无闻服务群众,成为讲奉献、有作为的好党员。明确了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集体经济是基层党支部的2门必修课;实施党员结对包干制,把党员干部和他所联系的群众进行捆绑奖补,要求结对致富,取得了较好实效。(三)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在省农办指导下,实现由农业主导型乡镇向旅居主导型乡镇的转型,休闲养生旅游成为“一号产业”,旅游扶贫成效显著。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相继建成浙中杜鹃谷、杜鹃物种园、华顶杜鹃园、七仙湖省级高山湿地公园等核心景区。自2013年筹办首届“浙中杜鹃花节”以来,至今连续举办五届。每年杜鹃花节举办期间,日均可以吸引游客1.2万人次以上,农家乐日均营业总额10万元,小吃摊位日均总额达6万元,农户散售笋干等土特产日均达1.5万元。大湖山度假酒店开业以来,就近吸纳劳动力50余人。(四)“影像档案”动态扶贫。“不落下一个贫困户。”探索出“创新影像档案、动态消困脱贫”的做法,全面消除178户286人“4600元以下低收入现象”。要求帮扶联系人深入到户、到人、到产业,掌握低收入农户家庭结构、致贫原因、收入构成、增收潜力和生活状况等基本信息。及时更新动态档案,分析帮扶措施是否到位、帮扶成效是否明显,做到随时查询影像档案。通过纳入低保五保142户197人,实施产业帮扶38户95人,干部结对帮扶36户89人,2015年全面完成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消困工作。今年开展的低收入农户认定,**乡通过摸底排查、民主评议、收入核查等步骤,已经完成该项工作。认定新增低收入农户54人,总低收入农户达到299人,第2页共6页占总人口数的8%。(五)“幸福计划”创新扶贫。“群众的幸福是最高标准。”“我的幸福计划”从2012年开...